關於本獎 

虛構檔案2023高雄青年文學獎

1985年,在深刻理解港都文化底蘊和特質後,作家葉石濤在〈港都需要什麼樣的文學〉一文中,提出四大建議類型:非虛構、推理、科幻、工人文學。然而在數十年後的全球化世代,是否還能持續提問「港都需要什麼樣的文學」?

於是自2018年起,「高雄青年文學獎」即開始以具象主題回應,分別為:2019年的「文學.非虛構」、2020年的「日常事件」,以及在疫情隔離下觸發出帶有科幻感的2021年「異質邊界」,和2022年貼近勞動狀態的「想像零件」。

今年的主題「虛構檔案」,則再次回應「非虛構」這個類型,並延續去年的「想像零件」主題.賦予生活中已鑄造出的各式零件意義,以產生介於虛實邊界的另一種存在——檔案。

檔案的意義是什麼?不管是公眾的檔案,或是私人的檔案。當檔案的存在已成事實,如何再變現為一種珍貴的創作資源?

邀請各位青年寫作者們更深入記憶的所在,一次又一次的追溯自身記憶,辨認、取用、分類那些沉寂已久的檔案,賦予其更多新的意義。試著虛構檔案,或為檔案虛構其未來。為城市解開越來越多的檔案,成就與未來共享的文學寶庫。

※本主題僅為年度主題意象,並非徵件主題,本獎並無限定創作主題。


〈緣起〉青年的文學夢,用一座城市的力量來守護──

民國94年,時任民生報文教線記者的作家李友煌,深感校園中青年的文學創作心思,迫切需要被看見和鼓勵,才能持續有機會茁壯、累積為城市的文學和資產。與時任高雄市立圖書館的施純福館長,籌措預算設立有稿費的「青年文學徵文」。

轉瞬18年,從徵文到文學獎,從廣義青年到細分國中、高中、大專成人組。「高雄青年文學獎」在那些年裡,順利連結上大量高雄青年的文學夢。曾經的入選者雖一一脫離參賽年齡,但也開始指導學生參加,如作家郭漢辰就曾因被收錄於選集中而堅定文學創作信心,日後成為多屆評審。

在這個高雄青年文學獎所設下名為「青年文學」的眼界中,恰好為城市做足了18年的紀錄。透過青年之筆,可看見城市景觀變遷、價值觀的轉化,以及世代文學青年的面貌變化。無論「青年文學」在每個人心中是什麼狀態,都可以與之對話、交換彼此的文學與生活。